伯纳德 · 屈米 —建筑:概念与记号

2016年4月10日 / 展览 / 0 条评论 /

“伯纳德 · 屈米——建筑:概念与记号”

}E@_)QNAHVUM77V}TP9X)I9

探究了屈米作为理论家、教育家及建筑师的创作成果。屈米创作的核心是摒弃那些把建筑同化为搭建静态结构的传统。他将主体及其涉及的社会活动映射到建筑空间,并从这一点出发为建筑提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定义。他强调,建筑不能与在其内部发生的事件相互分离,而作为一种结构性工程,它的创造需要一种基于概念的方法。因此,屈米探讨了表述建筑空间的新模式——“记号”——以此对空间、运动与行为之间的互动进行转译。

受1968年五月风暴那股躁动的、充满质疑精神的思潮启发,屈米最初执教于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并开始了他的理论创作。这些早期创作不仅将后结构主义思想引入建筑理论,还引用了视觉艺术、电影和文学等相邻学科的元素。他的早期顶目大多作为理论宣言而设计,并在他70年代中期定居纽约后制作的手稿系列《曼哈顿手稿》中进行了综合。这一研究促成了屈米的里程碑之作一拉维莱特公园。其后的法国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新卫城博物馆、江诗丹顿总部与制造中心等顶目也将概念和美轮美奂的物质化形式进行了有机结合。

屈米的方法是对建筑的基本原则发问——这是一种概念上的态度,并在实际建造形式中实现其物质化。这一探索性的过程贯穿于屈米的创作中,在此以五个线性主题篇章展现。

1. 空间与事件

空间与事件
2. 功能/设置/并置/叠加

功能设置_并置_叠加

3. 向量与围合

向量与围合

4. 概念、文脉、内容

概念_文脉_内容

5. 概念一形式

概念_形式

本次展览聚焦于屈米所坚持的主张:建筑最重要的是先让自身成为一种认知的形式,然后才是关于形式抑或视觉效果的知识。

主题


伯纳德·屈米

1944年生于洛桑,拥有法国及瑞士血统。父亲是建筑师让·屈米。在巴黎和洛桑完成学业。

1968年实习于巴黎的坎迪里斯-乔西克-伍茨建筑事务所。

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获建筑学位。

1970年抵达伦敦。执教于建筑联盟学院(AA)。

1976年移居纽约。执教于建筑与城市研究所(IAUS)及普林斯顿大学。

1978年首个屈米个展“建筑宣言”于纽约艺术家空间画廊举办,展出其《曼哈顿手稿》的部分内容。

1983年于拉维莱特公园项目国际设计竞赛中胜出。在巴黎成立伯纳德·屈米建筑事务所。

1988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院院长(至2003年)。在纽约开设伯纳德·屈米建筑事务所。展览“解构主义建筑”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行。

1994年展览“伯纳德·屈米:建筑与事件”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出版著作《事件—城市》和《建筑与分离》。于哥伦比亚大学启动首个“无纸工作室”。

1996年获得法国国家建筑大奖。

2001年于日内瓦江诗丹顿总部项目、雅典新卫城博物馆项目、圣保罗当代艺术博物馆项目的设计竞赛中胜出。

2003年获得美国建筑师学会纽约分会金奖。在巴黎成立伯纳德·屈米城市规划建筑事务所。

2009年新卫城博物馆落成仪式。

2012年著作《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出版。

2014年伯纳德·屈米建筑回顾展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巴黎动物园改造工程竣工。卡尔纳圆顶表演艺术中心(瑞士,罗勒)及新海牙走廊(海牙)竣工。

2015年日内瓦江诗丹顿总部扩建工程竣工。于巴塞尔瑞士建筑博物馆举办回顾展。

2016年伯纳德·屈米建筑回顾展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

曼哈顿手稿-公园 曼哈顿手稿-街道

曼哈顿手稿↑

拉土维特1 拉土维特2

拉维莱特公园↑

关西国际机场
关西国际机场↑

法国弗雷斯诺国家当代艺术中心
法国弗雷斯诺国家当代艺术中心↑

电子媒体与表演艺术中心
电子媒体与表演艺术中心↑

鲁昂音乐与展览中心
鲁昂音乐与展览中心↑

新卫城博物馆
新卫城博物馆↑

广州博物馆
广州博物馆↑

ANIMA 文化中心
ANIMA 文化中心↑

巴黎动物园
巴黎动物园↑


本次屈米展览还有限量品——“建筑师体验装之拉维莱特公园“。这组限量品是国内唯一授权的屈米建筑模型,将逐渐呈现出拉维莱特公园的建筑之美与疯狂。

1

2

3

4

有喜欢的小伙伴可以联系我们进行代购,直接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留言,或者加微信号jiushu-2016都可以。